Academia.eduAcademia.edu
目 次 1 目 次 目 次..................................................................................... 1 導 論..................................................................................... 1 第一章 休閑設施與城市空間的變化 ........................ 25 第一節 休閑游觀........................................................... 26 第二節 聲色之娛........................................................... 33 第三節 閒飲適意........................................................... 45 第四節 鬥賭爭勝........................................................... 56 第五節 休閑空間的變化............................................... 64 小結................................................................................. 75 第二章 休閑購物與城市景觀的變化 ........................ 77 第一節 城 商業中心與商店街道的形成................... 78 第二節 商店的結構與功能的變化............................... 96 第三節 視覺廣告與城 景觀的變化......................... 119 小結............................................................................... 135 第三章 城市私家園林的公共化................................ 137 第一節 明清江南城 第二節 江南城 的築園風潮............................. 139 園林與城 空間............................. 151 2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第三節 社會的觀感與批評......................................... 161 第四節 園林的開放與 民空間................................. 169 小結............................................................................... 180 第四章 旅遊空間的演變與社會分層化.................. 193 第一節 大眾游觀活動的興盛..................................... 194 第二節 游觀活動的空間變化..................................... 197 第三節 士大夫與旅遊空間的開發............................. 210 第四節 晚清蘇州旅遊空間的退縮............................. 222 小結............................................................................... 229 第五章 明清婦女的休閑消費空間 ........................... 235 第一節 婦女的休閑活動............................................. 236 第二節 婦女消費與購物............................................. 250 第三節 妓女的角色與作用......................................... 270 小結............................................................................... 288 第六章 士商的休閑消費與男性特質 ...................... 293 第一節 士大夫對婦女休閑消費的偏見..................... 296 第二節 士大夫的休閑旅遊與男性特質..................... 301 第三節 士大夫的購物行為與男性特質..................... 308 第四節 士商共 的男性消費文化............................. 321 小結............................................................................... 339 目 次 3 結 論 後 記 附 錄 徵引書目 索引 ................................................................................. 343 ................................................................................. 357 ................................................................................. 361 ............................................................................ 373 ..................................................................................... 411 導 論 1 導 論 中國大陸自從 年代走向改革開放的路線後,每年的國 內生產毛額 幾乎都有兩位數的增長。巨額的商品交換不 僅意味著物資的流通,而且還滋養了個人的消費慾望和新的社 會網絡。尤其是對城市居民來說,從經濟改革中所獲得的經濟 效益異常顯著,就從 年代到 年代這十年而言,數百萬城市 居民有了新的通訊方式、新的社會語彙,以及新穎的休閑方式。 年代末已有西方學者斷言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消費革命。 果 然最近的新聞就指出:中國將在 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 一大奢侈品消費國。 許多世界名牌擬在中國大陸的一級城市作 為融資的地點,背後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中國國內的 消費市場,已經成為世界奢侈品銷售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再從區域經濟的發展來看,從 年中國執行改革開放政 策以來的近二十年中,長江下游三角洲地區,也就是傳統稱為 「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最為迅速。至今該地區的面積和人口雖 然分別僅占全中國總數的 %和 %,但該地區在 年的 卻占到全中國的六分之一,人均 超越全國平均的 1980 (GDP) 80 90 1 90 2012 2 1979 1 GDP 1 6.2 2004 GDP 1.4 戴慧思( )主編,《中國都市消費革命( 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頁 Deborah Davis 。 關於當代中國消費力的崛起,以及其消費行為與消費觀念的變化,還可以 參考 As China Goes, So Goes the World How Chinese Consumers are Transforming Everything 一書,中譯 本為葛凱著、曹檳譯,《中國消費的崛起》(北京:中信出版社, )。 2006 1-3 2 Karl Gerth, :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10) 2011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2 倍,且年增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由此可見,在今天中國 大陸的經濟發展中,江南扮演著帶動全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角 色。不僅如此,從近年來中國城市競爭力的排行裡,我們也可 以看到江南地區的大城市,尤其是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 地,其居民之消費指數都是遙遙領先其他地區的城市。尤其是 對化妝品、電子通信設備等高價消費品,該地區居民有相對更 高的購買力。 造就今日江南經濟奇蹟與城市居民消費革命的原因,如果 從歷史的角度作觀察的話,其實可以從明清時期江南的消費現 象看出一些端倪,也就是說當今的現象其實是長期歷史發展的 結果。 本書的內容即是在探討明中葉以後至清中葉,江南城 市居民的休閑性消費活動。所謂的休閑性消費活動,係指人們 在閒暇時的消費活動。因為這樣的消費活動是在城市內與其周 邊發生,勢必會與城市的空間結構產生互動,因而休閑消費如 何改變城市的空間結構?新形成的消費空間又如何反映社會關 係呢?這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 3 4 5 董增川,〈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水問題及對策思考〉,《中國水 利》, 年第 期,頁 ;譚晶榮等,〈產業轉型升級水平測度及勞 動生產效率影響因素估測──以長江三角洲地區 個城市為例〉,《商業 經濟與管理》, 年第 期,頁 。 倪鵬飛、謝海生,〈中國城市競爭力 年度述評〉,《綜合競爭力》, 年第 期,頁 ;林陽,〈我國各地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因子分 析模型及結論分析〉,《中國市場》, 年第 期,頁 。 李伯重從經濟史的角度來探討此現象與近代早期歷史的關聯性,參見李伯 重,〈“江南經濟奇蹟”的歷史基礎──新視野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經濟〉, 《清華大學學報》, 年第 期,頁 。 3 2004 10 14-15 2012 5 16 72-81 4 2009 2010 3 26-33 2012 5 2011 2 68-80 2 91-92, 116 導 論 3 在進入正文之前,必須先面對過去研究明清城市史的兩大 問題,其一是什麼是城市性?另一則是促使明清城市發展的動 力是什麼? 城鄉一體vs.城鄉分離 西方學者在探討中國歷史上的城市時,很難擺脫社會學家 韋伯( )的觀點。韋伯的解釋框架中,係以探求西方 資本主義城市的起源與特性為目標,他將現代城市的演化發展 溯及古代社會。他認為要發展成一個城市共同體,聚落至少得 具備有貿易與商業的性格之外,還要有下列特徵:(一)防禦設 備;(二)市場;(三)自己的法庭,以及至少局部自治的法律; (四)相關的社團組織;(五)至少是部分自治與獨立,市民可 以某種形式參與市政。 這是西方城市由上古至中古時期發展 出來的特色。 但是他認為中國並未具備上述的特徵,因為中 國城市內的社團組織,以及區別鄉村的「市民概念」從未存在。 中國城市居民在法律上仍屬於其家庭和出生的村莊,城市沒有 自主的法律與自己的法庭,市民更沒有參與市政的機會,所以 中國完全沒有符合上述西方城市共同體的標準。 韋伯認為中 國之所以沒有自治城市的發展,主要的障礙來自於皇權。所以 Max Weber 6 7 8 6 韋伯著,康樂編譯,《經濟與歷史:韋伯選集( )》(臺北:遠流出版, ),頁 。 令讀者納悶的是韋伯的敘事沒有超過中世紀時期,對中國城市的論述也沒 有明確的時代。 韋伯著,康樂編譯,《經濟與歷史:韋伯選集( )》,頁 、 。 IV 1990 7 8 214 IV 215 216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4 整個中國歷史上,城市一直是地方行政的中心,或具有軍事駐 防的政治功能。 韋伯關於中國城市性質的觀點,主要是為了其歐洲城市發 展的思想提供一個參照對象而提出的;實則西方學界已在理論 上批判韋伯的城市理論,尤其是韋伯論東、西方城市型態不同 的這方面。 如學者對於西方城鄉分離的說法,已有新的看法。 英國學者E. A. Wrigley從城市體系、農村提供城市糧食,以及農 村提供城市移民與勞動力等方面,說明西方的城鄉也是連續一 體的,而非分離的。 然而韋伯的論點從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對西方研究中 國史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裡的專家影響極大。西方研究中國城 市的史學家也有不少突破其論點的研究成果,諸如找出不同於 韋伯假設的實例,指出宋代以後中國城市仍有持續的發展,反 駁其以為自此中國城市發展停滯不前的說法。再如韋伯過度強 調中國城市的行政功能一說,也有大量的研究指出中國城市具 有經濟作用。 同時中國城市的多樣性面貌與多元性型態也不 斷地被挖掘出來。 9 10 11 12 9 10 11 12 韋伯著,康樂編譯,《經濟與歷史:韋伯選集(IV)》,頁217、266-267。 參考Vatro Murvar, “Some Tentative Modifications of Weber's Typology: Occidental Versus Oriental City,” Social Force 44 (Mar. 1966): 381-389. 參見E. A. Wrigley, “City and Country in the Past: a Sharp Divide or a Continuum?” Historical Research 64.154 (Jun. 1991): 107-120. 有關這方面的檢討,William Rowe的作品最具反思能力。參見其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一書之導論。 導 論 5 在西方研究明清城市史的方法論上,受到韋伯影響而衍生 的重要論點,就是所謂城鄉連續一體的議題,代表性的人物是 學者牟復禮( )。他主張和工業化以前的歐洲 相比,傳統中國的城市與鄉村之間是相互開放,並沒有明顯的 隔絕開來。城鄉之間是連續一體的,無論是建築形式、生活方 式、衣著款式等方面,城鄉之間並無不同;甚至菁英份子對城 鄉的態度、經濟活動的市場區與商業集中地,以及文化活動之 結構與特性都不只限於城市內。 直到最近的研究仍不乏有傾向牟復禮的觀點者,如科大衛 ( )與劉陶陶合編的論文集 一書,即主張明清時期當時人們心 理並未意識到城鄉的區分有何重要;直到 世紀政治改革運動興 起,城鎮成了社會變遷的代言人,而鄉村則被視為落後的根源。 甚至認為要在傳統時期探尋城市的傳統,終究是時代錯置。 但 是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強調晚明以來城市的特殊 性。如許亦農關於蘇州的研究,試圖指出城市內宗教建築在功 能上的多樣性,顯示與鄉村明顯有別。又如費絲言透過晚明南 京徭役改革的研究,呈現了城市作為一個課稅的重要空間,明 Frederick W. Mote 13 David Faure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Identity and Perception 20 14 13 14 F. W. Mote, “A Mille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Form, Time and Space Concepts in Soochow,” Rice University Studies 58, no. 4 (Winter 1973): 101-154;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nking, 1350-1400,” in 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103-116; 117-119. David Faure and Tao Tao Liu eds.,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Identity and Perception (New York: Palgrave, 2002), p.1, p.14.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6 顯與鄉村區隔開來。 總而言之,中國歷史上的城鄉關係是一體或分離的問題, 成了日後西方學界研究中國城市史必定要問的問題,但也是難 以解決的問題。唯有充分說明城市與鄉村究竟有何差異?也就 是所謂的城市性格(urbanity)是什麼?如此才能合理化研究城 市史的必要性,也才能讓城市史這塊領域具有主體性。 如何分析城市有別於鄉村的不同特性呢?社會學的研究取 徑有助於我們思考歷史的問題,如德國的社會學家齊美爾 (Georg Simmel)在〈大都會與心靈生活〉(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一文中,試圖從社會心理的角度指認出獨特都會 生活的普遍特徵。他認為 世紀以後的都市化將人們的個性從 傳統社會的支配形式中解放出來;他又說:「街道縱橫,經濟、 職業和社會生活發展的速度與多樣性,表明了城市在精神生活 的感性基礎上,與小鎮、鄉村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對比。」 新 的都會生活方面卻又具有雙重危險,一方面是日漸客觀性和理 性化,另一方面則是過度的外在感官刺激。 受到他影響的芝加 哥學派社會學家沃斯(Louis Wirth)在〈都市主義是一種生活 15 19 16 17 15 16 17 Yinong Xu, The Chinese City in Space and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in Suzhou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pp. 173-176; 180-190; Si-yen Fei,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9), pp. 29-75. 中譯參考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8),頁132。 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合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 北:群學,2007),頁19-21。 導 論 7 方式〉(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也指出都市環境的人口規 模、居民密度與多元社群生活的異質性,使得城市的生活經驗 有別於其它的地方。所以他認為社會學意義上的城市定義,「是 試圖凸顯城市社群生活模式的要素。」 雖然上述的觀點是奠基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都市社會研 究,但兩者都強調城市的生活經驗或生活方式有別於鄉村,而 這樣的特殊性也有一定程度適用於近代早期的城市,我們可以 從這樣的角度來觀察明清城市的特殊性。即使是強調城鄉連續 一體的牟復禮也承認:在明清時期確實有一些態度與特點,是 與城市聯繫在一起的。例如城市裡的人較鄉下人能夠享受到更 多彩多姿與更具刺激性的生活,能夠知道與獲取更多的遠地產 品,能買到更高級的手工業製品,也能與政府行政部門作較直 接的接觸;因此城市居民的確存在著某種的「城市傲態」(city attitude)。 我們從當時城市居民在穿著與服飾款式上的態度,可以感 受到他們自覺相對於村民的優越感。如嘉靖《宣府鎮志》中記 載:「城市中,絕無男子服褌衫兩截者,有之則眾笑曰:『村夫』; 絕無婦人戴銀簪珥者,有之則眾笑曰:『村婦』。」 「村夫」與 18 19 20 18 19 20 中譯參考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城市文化讀本》,頁143;另 參考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合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 頁63-64。 F. W. 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nking, 1350-1400,” p. 106. 嘉靖《宣府鎮志》(明嘉靖40年刊本抄補本),卷20,〈風俗考‧政化紀 略〉,頁90a。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8 「村婦」這樣的稱呼是帶有諷諭的詞語,反映出城市居民自覺在 服飾的消費方面是很前衛的,而貶抑鄉村農民的服裝是落伍 的。筆者以為城市提供了購物消費的便利與多元的娛樂活動, 造就城市成為流行時尚的中心,正是構成城市生活不同於鄉村 生活的特點之一。近年來王正華有關晚明城市風俗圖的研究也 指出,從城市風俗圖中充滿許多市場、娛樂、商店、購物等活 動,反映了當時人對城市印象的特徵之一,就是它的消費性格。 都市化與城市發展史的動力 21 因為自秦朝統一中國、實施郡縣制度之後,城市的規模已 規格化,唯獨首都為全國最大的城市。於是城市史的研究自然 聚焦於史料最豐、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首都城市。有關首都 城市的規劃、城牆的規模、住民人口的數量與分佈,以及城市 管理的相關制度,就成為城市史研究的焦點。然而,城市到宋代 以後的發展,因經濟發展的動力,促成一波城市化的現象,學者 稱之為「中古的城市革命」( )。 最 顯著的特點就是前代的坊市制度崩解,使得商業貿易的機能不 斷地加強;亦即城市除了行政與軍事的功能之外,它的經濟功 22 Medieval Urban Revolution 21 參考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 於李孝悌主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頁 ;〈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 年 月),頁 。 2005 1-57 22 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50 2005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73), pp. 175-177. 12 115-184 Past (Stanford: Stanford 導 論 9 能也得到進一步地發展。 中古的城市革命又帶出了兩個重要的爭論性議題,一個就 是宋代以後都市化發展是停滯還是持續發展的爭論,另一個則 是明清時期興起的小市鎮應該算是城市還是鄉村的問題。關於 第一個問題的起源,在於有學者主張南宋之後至 世紀之間, 中國城市人口數量增加緩慢至極點( 以下),城市人口占總 人口數長期下降,城市人口不集中向大都市而在小市鎮。 但 近年來的研究已經顯示,明清城市化是持續上升的,尤其是江 南的城市化持續發展,學者重新估計江南城市人口比重在 世 紀約 ,到 、 世紀成長到 至 。 以蘇州府為例, 明清蘇州的城市人口增加 倍,市鎮人口增加 倍。城市化的現 23 19 10% 24 17 15% 18 19 19% 20% 2 23 25 9 劉石吉,〈城郭市廛──城市的機能、特徵及其轉型〉,收於劉石吉主編, 《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 頁322-325。 Mark Elvin, pp. 177-178. 趙岡、陳鍾毅, 〈中國歷史上的城市人口〉,《食貨復刊》,13:3-4(1983),頁9-31; 趙岡,〈論中國歷史上的市鎮〉,《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2, 頁5-18。 李伯重估計明代後期1620年江南城市人口比例為15%,清代時則達20%。 曹樹基估計明代後期江蘇江南地區城市人口比例為15%,推算清代則為 16.3%;龍登高修正清中葉江蘇江南的城市人口比例為19.2%。劉石吉估 計江南蘇州一府內的市鎮人口,據乾隆《吳江縣志》市鎮人口數占總人口 數35%。參見龍登高,《江南市場史:十一至十九世紀的變遷》(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頁56-58;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四卷明 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頁424-425;《中國人口史: 第五卷清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頁757;李伯重,《江 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頁409-417;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之數量分析〉,《思與言》, 16:2(1978年7月),頁26-47。 24 25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10 象反映在城市景觀的變化,包括城市內建築密度加大而有侵 街、河道堵塞,人口由城內擴展到城外的關廂;其下郊區市鎮 規模也變大,常有「居民萬家」之說。學者稱之為「蘇杭型城 市」,而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工商業。 與上述爭論密切相關的是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市鎮應該屬 於城市亦或是鄉村。尤其是本書所要處理的明清江南地區,有 大量的市鎮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從當時人的角度來看,往往 將市鎮稱為「鄉」。 然而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在明清江南被稱 為「市」或「鎮」聚落的居民人數,比起被稱為「村」的居民 人數往往要多得多。其次,市鎮的居民從事工商業人口的比重, 通常會超過從事農業人口的比重。再次,明清(特別是清)有 頗大數量的外來商人與工匠常住江南市鎮。他們雖然是僑居市 鎮的「常住人口」,但卻並未計入當地戶籍。因此依照上述標準, 明清江南大多數市鎮當然應為城市地區。此外,大多數關於明 清江南市鎮的研究,顯示了市鎮具有了大多數城市的一般功 能。在空間結構方面,到了清代,江南許多專業性市鎮已有明 26 27 26 又其下之市鎮成了「衛星城市化」,因工業部份受大城市的帶動影響,而 形成合理的工業佈局。參見李伯重,〈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 中葉的蘇州〉,《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 )》(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 。 在明清的地方文獻裡,稱為「城」皆指縣城與縣城以上的行政都市,而市 鎮相對縣城時則被稱為「鄉」,在市鎮志中則自稱「吾邑」或「吾里」。 又如嘉慶《石岡廣福合志》記當地幾位重要的先達祖居「我里」,後置別 業於「城」中,又稱這些人為「半城半鄉」。參見嘉慶《石岡廣福合志》, 〈凡例〉,收於《上海鄉鎮舊志叢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據 嘉慶 年刻本標點出版, ),冊 ,頁 。 1250-1850 2003 377-446 27 12 2004 1 1 導 論 11 顯的城市機能與城市生活,無論其規模、商況,較之於所屬的 縣城乃至一些府城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發展趨勢,大多數學 者的研究也表明明清江南市鎮的發展趨勢是由小而大,由集市 性質的地方農產品交易場所逐漸變為工商業發達的專業市鎮。 因此明清江南大多數市鎮並非一種非城非鄉的特殊聚落,而應 屬於城市地區。 既然明清時期的都市化是持續地發展,而且具備城市條件 的小市鎮大量出現,那麼促使如此發展的動力是什麼呢?並不 能否認工商業的發展與貿易市場的擴大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區 擴大的重要動因。然而除了工商業的發展之外,消費性格也是 明清江南城市的特徵之一,那麼消費何嘗不是提供城市發展的 重要動力呢!從消費角度來看城市的特殊性格,除了可以補充 與修正過去城市史研究有關城鄉一體或分離之討論外,也可以 解釋晚明以後都市化與城市發展的動因。 西方史學界過去較偏向探討都市化對消費產生的影響,如 英國史學界主張在 世紀英國發生「消費革命」的學者,就提 出都市化是造就消費革命重要的動力之一。當時許多製造品和 進口舶來品都集中在大城市,因為城市通常是市場網和運輸網 的集中站,也是貨品分銷的集中點,有利城市居民消費的便利 性,同時也影響人們擁有物品的消費行為與消費心態。 另一 28 18 29 28 29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 Lorna Weatherill, 1660-1760 1250-1850 )》,頁 390-391 。 Consumer Behaviour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Britai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pp. 70-90.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12 方面,消費文化對城市化與城市發展的影響,也逐漸受到重視。 例如有學者指出當時不僅是在大城市,英國的小城鎮在 世紀 末至 世紀也經歷了發展的高峰時期,史家稱之為「城市文藝 復興」( ),而且和消費革命的發生息息相 關。 明清消費文化的研究近年來逐漸受到學界的重視,而明清 時期某些特殊的消費現象與都市化的發展難脫關係。如明清以 來奢侈風氣的蔓延,最初就是以城市為中心,再向周圍的市鎮 與鄉村擴散。 而晚明以來服飾方面形成的流行時尚,也是以 江南大城市唯馬首是瞻。筆者也曾指出都市化的發展,是晚明 形成消費社會的重要基礎,沒有城市就沒有消費社會。 反過 來我們也應該重新思考的是,消費又對城市產生了什麼樣的影 響?導致城市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過去研究明清消費文化的 學者,尚未將焦點放在城市裡,城市裡的消費現象頗值得進一 步作探討。 17 18 Urban Renaissance 30 31 32 30 Peter Borsay, The English Urban Renaissance: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J. Beckett and C. Smith, “Urban Renaissance and Consumer Revolution in Nottingham 1688-1750,” 27 (2000): 31-50.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第二屆國際漢 Provincial Town, 1660-1770 Urban History 31 32 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近代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9),頁144-159;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 津出版社,1997),頁77-82;巫仁恕,〈明清湖南市鎮的社會與文化結 構之變遷〉,《九州學刊》,4:3(1991),頁66-67。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 聯經出版公司,2007),頁46-49;139-144。 導 論 13 消費與空間 消費與城市兩者可以說是相互影響,城市的環境提供了消 費社會的形成與消費文化的養份,而消費文化促使城市性格發 生了改變。筆者以為城市性格的變化,可以從空間性(spatiality) 看出端倪。貫穿本書的重要論旨之一,就是從消費的角度來探 討晚明以來江南城市裡的空間性,亦即探究明清時期的江南城 市的空間建構與消費文化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最早關注消費文化與空間的關聯性者係社會學家,特別是 因為現代購物商場如shopping mall的出現,它們同時具有休閑與 商業雙重意義的空間,社會學家已指出類似的購物空間其實與 消費族群的認同關係密切。 而歷史學界關於這方面的探討, 最早的是近代早期英國社會史的研究。 有不少的研究開始注 意到城鎮內的休閑與購物街區的形成,不僅是消費的空間,而 且還是消費者的社交空間。如18世紀倫敦的購物廊(shopping gallery),被消費者塑造成消費族群自身的休閑與社交空間。 33 34 35 33 Rob Shield, “Spaces for Subject of Consumption,” in Rob Shield ed., Lifestyle Shopping: The Subject of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pp. 1-20; Daniel Miller et al. ,Shopping, Place and Identity 34 35 (London: Routledge, 1998), pp. 1-30. 有關近代早期英國消費文化的研究介紹,參見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 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頁9-13;Jonathan White, “A World of Goods? The ‘Consumption Turn’ and Eighteenth-Century British History,” Culture and Social History 3 (2006): 93-104. Claire Walsh, “Social Meaning and Space in Shopping Galleries of Early-modern London,” in John Benson and Laura Ugolini eds., A Nation of Shopkeepers: Five Centuries of British Retailing (London: I.B.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14 在小城鎮也發生把傳統的市集排擠出市中心,而將市中心改造 成商店街的例子;背後的動機是為上流社會服務,使得市中心 成為上流社會購物的社會空間。 購物空間的形成還涉及到性 別,如19世紀的倫敦出現專屬女性購物的特定街區。 而商店 為吸引與服務顧客的特殊模式,如18世紀倫敦商店招待富有的 中產階級能夠優雅購物的空間,以及金匠與珠寶商於玻璃櫃陳 列商品的展示模式,這些研究也都呈現出消費空間的多元面 向。 本書的寫作受益於上述英國史學研究的成果外,特別是最 近出版由Jon Stobart、Andrew Hann、Victoria Morgan這三位學者 合著之Spaces of Consumption: Leisure and Shopping in the English Town, 1680-1830一書,給予筆者許多靈感。該書透過幾個方面 來看消費對城市空間的影響,諸如城市的階層和空間結構秩 36 37 38 36 37 38 Tauris, 2003), pp. 52-79. Jon Stobart, “Shopping Streets as Social Space: Consumption, Improvement, and Leisure in Eighteenth Century County Town,” Urban History 25 (1998): 3-21. Erika Diane Rappaport, Shopping for Pleasure: Women in the Making of London's West En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Helen Berry, “Polite Consumption: Shopp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Sixth Series 12 (2002): 375-394; Claire Walsh, “The Design of London Goldsmiths' Shops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in David Mitchell ed., Goldsmiths, Silversmiths and Bankers: Innova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Skill 1550 to 1750 (London: Alan Sutton Publishing Ltd., 1995), pp. 96-111; Claire Walsh, “Shop Design and the Display of Goods in Eighteenth-Century London,”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8.3 (1995): 157-176. 導 論 15 序、建築物的再現與展示、街道作為展演的舞台、廣告再現城 市景觀、婦女的城市休閑與消費等。 這裡要交待本書所涉及的「空間」與其定義。本書所謂的 「空間」有兩類,一是實質的空間,包括本書處理的休閑設施在 各地城市空間上的分布、休閑設施內部陳設與佈置的空間、休 閑設施在都市內的位置、休閑旅遊的景點位置、城市內提供購 物的街道位置、商店的外部建築形式的空間利用與內部空間的 配置、男女顧客購物與旅遊的地點,這些都是有形的實質空間, 都是因應休閑或購物的需求而形成的消費空間。 另一類則是指涉「社會空間」( ),並不一定具 是有形實體的空間,而是人群主觀建構出來的空間。這樣的空 間是社會化的產物;也就是說,城市內消費空間的形成不只是 單純的經濟因素所決定,而是由消費者所建構與賦予其意義; 這樣的消費空間又會回過頭來,影響與形塑消費者的觀念與行 為。本書所涉及的休閑設施內部的分化、旅遊空間的士庶區分、 園林空間由私人轉向公共性、男性與女性在購物空間上的差異 等,都是社會空間的面向。 無論是實質有形的空間,還是無形的社會空間,本書所討 論的消費空間,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其實也是空間商品化的結 果,亦即上述所說的空間本身也成了人們消費的對象。雖然社 39 social 39 space Jon Stobart, Andrew Hann and Victoria Morgan eds., Spaces of Consumption: Leisure and Shopping in the English Town, 1680-1830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16 會學家認為空間的商品化是現代資本主義城市的產物, 然而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早在近代早期商業資本主義發達的城市 內,已可見這種現象,明清時期江南城市即是明證。 消費與性別 40 本書還涉及到的另一面向就是性別的研究。城市的消費性 格與消費空間一旦成型,也會連帶促使社會階層受其吸引;若 從性別的角度來看,活動於城市中的男女,在消費行為上應該 也會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進而可能建構自己性別認同的消費 空間。 過去從性別角度來探討消費文化,在西方歷史學界已有相 當好的研究成績,尤其是英國史方面。早期關於英國工業革命 的研究,若從性別的角度來看,重視的是男性陽剛的一面,如 E. P. Thompson關於英國工人階級的名著,焦點集中在男性工人 階級,對日後史學的研究影響甚大。 曾幾何時,隨著八○年 代消費社會與消費革命的命題甚囂塵上,婦女在家內物品與流 行商品方面的消費角色,逐漸得到重視。Neil McKendrick先驅 的研究指出女性在創新的工業製品的需求上,扮演著很重要的 41 40 41 Henri Lefebvre著,王志弘譯,〈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 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頁20-21。 E. P. Thomps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3); Anna Clark,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The Struggle for the Breeches: Gender and the Making of the British Working Class 導 論 17 角色。 在此基礎下,近代早期的社會文化史學者開始大量地 從事英國18世紀女性與消費的研究。如Beverly Lemire研究下層 普羅大眾的婦女; Maxine Berg研究在工業城鎮之中產階級婦 女投資在消費市場上的物品; 至於在社會階級更高的上流社 會婦女們,有更多的證據說明婦女迷戀於消費的過程。如 Amanda Vickery與Marcia Pointon的研究。 42 43 44 45 42 43 44 45 Neil McKendrick, “Home Demand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View of the Role of Women and Children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Neil McKendrick e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English Thought and Society in Honour of J. H. Plumb (London: Europa, 1974), pp. 152-210. Beverly Lemire指出她們不只是新型或二手紡織品的生產者與流通者,同 時也是棉衣與服飾的消費者。參見Beverly Lemire, Fashion’s Favorite: The Cotton Trade and the Consumer in Britain, 1660-18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與 Dress, Culture and Commerce: The English Clothing Trade before the Factory, 1660-1800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特別是第2、4、5章。 如衣服、輕家具、桌布、茶具與瓷器等成了女性個人的物品,傳達出性別 認同、個人特質與流行時尚,這些物品通常很少被男性所提及。Maxine Berg, “Women’s Consumption and the Industrial Classes of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30.2 (1996): 421. Amanda Vickery強調大量流動的商品進入家庭中,促使原來生活樸素的 妻子開始動員男性親屬投入這場消費競賽。Marcia Pointon也指出18世紀 精英階層的消費當中,婦女的角色很重要,尤其是塑造商品的世界。因為 這樣的奢侈品不只是用來促進其個人的時尚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被當時 整個社會中權力運作體系的一環。參見Amanda Vickery, “Women And The World of Goods: a Lancashire Consumer and her Possessions,” in John Brewer and Roy Porter eds., Consumption and the World of Goo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pp. 274-301 and The Gentleman’s Daughter: Women’s Lives in Georgian England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Marcia Pointon, Strategies for Showing: Women, Possess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English Visual Culture 1665-18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38.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18 有關婦女的消費角色已有大量的研究,卻也因研究的焦點 幾乎都放在女性身上,而使得男性消費方面相對地乏人問津。 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初期的英國市場形同「女性化」的市場, 女人被描述成對所有新鮮、新奇物品充滿饑渴( Hungry for things)。 男性在這類商品的消費角色,相對地被忽略了。或 有學者認為女性利用消費品以建立其家庭的象徵,遂衍生出女 性偏愛購買家內物品、衣服與個人用品,不同於男性喜好購買 武器與動物的觀點。 直到近年來新的研究成果出現,才開始扭轉上述的刻板印 象。Margot Finn的研究顯示18世紀英國消費社會裡,其實男性 也參與購物消費的活動,且男性與女性兩者購物的種類並非截 然劃分,因而質疑過去把18世紀英國消費社會與消費革命「女 性化」的觀點。 也有學者注意到消費購物與男性氣質 (masculinity)的塑造息息相關,如英國16世紀以後隨著意識型 態的改變與社會階層的遞嬗,改造了男性的流行服飾,而且流 46 47 48 49 46 47 48 49 Victoria de Grazia and Ellen Furlough eds., The Sex of Things: Gender and Consump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Elizabeth Kowaleski-Wallace, Consuming Subjects: Women, Shopping and Busines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4-5. Paul Glennie, “Consumption within Historical Studies,” in Daniel Miller ed., Acknowledging Consumption: A Review of New Studi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 179. Margot Finn, “Men's Things: Masculine Possession in the Consumer Revolution,” Social History 25.2 (2000): 133-155. 導 論 19 行服飾在定義男性氣質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再者,透過 消費來塑造的男性氣質與形象,顯然都與倫敦這個大都市的環 境有關。 上述英國史的研究成果給了我們研究明清史許多啟示,雖 然隨著女性主義的抬頭,性別研究與婦女生活史已然成為明清 研究的主流之一,關於明清婦女的消費活動也逐漸受到注意, 不過仍有許多待開發的空間。此外,我們也不能因為太過強調 婦女消費,而忽略了男性的消費文化。近年來明清婦女的消費 活動逐漸被學者挖掘出來的同時,代表當時男性特質的消費行 為反而隱而不顯。實則唯有愈加瞭解明清婦女的消費文化,才 能更凸顯男性消費文化的特質。筆者以為要探討明清士大夫的 男性特質,可以從他們的購物行為與消費文化著手。 本書的架構 50 本書分成三篇,各篇有兩章,分別從六個面向來探析。上 篇主要集中明清城市的消費性格與消費的動力,並從休閑與購 物兩方面來作探討。第一章將一一介紹明清江南城市中的這類 休閑活動與設施。筆者將根據清代筆記的記載,歸納出幾個重 要的休閑設施,即寺院、戲館、游船、青樓、酒肆、茶店、蟋 蟀局、鵪鶉局、浴堂等。明清時期江南城市各類休閑設施的出 現與發展,提供城市的住民更多樣化的休閑娛樂,讓城市的生 50 David Kuchta, The Three-Piece Suit and Modern Masculinity: England, 1550-185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20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活更加多彩多姿,這是明代前中期的江南城市住民所無法想像 的。上述這些休閑設施在空間上也發生了變化,在外部空間上 進一步地擴大到市鎮,而內部的空間也發生了階層分化,出現 高級精緻的休閑設施。 第二章主要是探討城市內的商店街與商店本身的變化。為 因應消費者的需求,在明清江南的大城市內,陸續形成不少集 中提供休閑購物的街區。其實傳統政府對城市的市場位置是有 相當的規劃,本章以南京為例,說明了明初政府對市場位置與 功能的規劃。但是至明中葉,南京的市容一度衰落,到晚明又 再度興盛,直至清代中葉仍有持續的發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到了晚明形成了購物街,而且還出現類似今日專賣奢侈品的商 店所集中的精品或名牌大街。其次,商店本身的建築形式以及 空間的利用上,也發生很大的變化。本章透過對城市風俗圖的 分析,發現宋至明清以來,商店形式有三方面的變革。商店本 身的功能也不只是買賣有無,許多工商業者為了促進消費者購 買其商品,不斷創造新的式樣商品,儼然是在塑造流行時尚。 不僅如此,商店更利用招幌這種視覺廣告來吸引顧客,或有商 人在燈會時裝飾花燈作為宣傳。這些現象說明了消費的動力驅 使城市景觀發生變化,以致明中葉以後江南的城市與過去相 較,呈現出相當程度的差異。 中篇兩章則是以探討城市休閑消費所反映的社會空間為主 題。第三章以蘇州為例,探討城市園林由私人休閑空間轉變成 公共休閑空間的過程。從蘇州的例子,顯示出園林位置在空間 導 論 21 上的分布,實與城市各個區位的機能發展息息相關。從明至清, 蘇州城市內住民人口與經濟發展,不斷由西部往東部擴散。反 映在園林的分布,是明代集中在西北部,而清代則是往東南部 的發展。又蘇州城郊園林的發展情況,明代是以上、下塘街至 楓橋一帶最為繁華;至清代,則是以虎邱山塘一帶為盛。從蘇 州的例子,可以看到晚明時已有私家園林於特定時節開放遊人 進入觀賞;到清代,私家園林的開放成了蘇州一地的歲時風俗。 至此,園林成了城市居民非常重要的休閑場所,同時也形成市 民對公共休閑空間需求的新觀念。這些現象,都說明了私家園 林逐漸轉向公共化的傾向。 第四章也是以蘇州為例,探討明清以來休閑旅遊的興衰變 化以及旅遊空間的演變。本章的一個重要議題,是嘗試分析旅 遊空間的重要開發者,也就是士大夫與文人階層,他們積極開 發旅遊景點的背後動機。明清蘇州旅遊空間的變遷反映了另一 層次的社會空間的變化,亦即從明清以迄近代旅遊文化的發展 與旅遊空間的變遷中,呈現出社會階層化( ) 的區別。明清蘇州旅遊空間的擴展與景點的開發,部分著實應 歸諸士大夫的努力。這些傳統的士大夫階層背後的動機,其實 是為了彰顯其身份,遂透過旅遊空間與旅遊景點的開發與塑 造,創新其旅遊文化,並以此區隔大眾游觀活動。此外士大夫 還會透過文字書寫來塑造旅遊景點,尤其是清代的文人與士大 夫。然而,此舉卻吸引更多人的注目,帶動遊客前來一睹究竟 的風潮。 social stratification 22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 本書下篇的兩章,主要是關於兩性購物消費的議題。第五 章的主要論旨是企圖推翻過去關於明清婦女消費活動的刻板印 象。明清時期江南的婦女在許多方面的休閑活動,都有相當程 度的自主性。她們的活動空間也超越前代,就像跨省際、長距 離的婦女進香活動,更是之前朝代絕少見者。明清時期男女消 費型態的確也有差異。本章第二節裡特別指出明清江南婦女在 服飾消費方面特別突出,從明中葉以後江南婦女的服飾從樸素 走向華麗,甚至形成追逐時髦的流行時尚,還有摹仿后妃或命 婦裝扮的社會倣傚行為(social emulation)。至於購物方面,江 南婦女較常購買的有成衣、珠寶首飾、化妝品、鮮花與甜食等。 至於婦女如何購物?是否可以出門逛街或至商店內購物呢?本 本章也將有進一步的分析。為因應婦女的消費需求,除了游觀 地點有臨時的市場外,在城市內還形成專賣婦女用品的商店 街。最後談妓女的休閑與消費活動,妓女在游船活動與服飾設 計上都是引領時尚,妓院也是城市內重要的休閑消費空間,甚 至影響城市經濟的發展。 第六章嘗試從男性角度來探討購物行為,主要是以士商階 層作為探討的對象。首先透過明清士大夫對女性休閑消費活動 的批評,來說明男性面對婦女逐漸蓬勃的休閑消費活動而產生 的焦慮感。其次,再從休閑旅遊與購物消費兩個方面,來看明 清士大夫所建構的男性消費文化。在此將利用明清士大夫的日 記,來探討士大夫旅遊與購物的行為,包括旅遊的同伴、結社 旅遊的功能、旅遊的地點、購物的內容、購物的經驗與社交網 導 論 23 絡、購物的途徑與地點等。最後要指出的是還有另一群體,也 是上述的男性主流文化的重要參與者與實踐者,那就是商人階 層。明清時期大量出現的日用類書與商業書,不只是提供商人 採購大宗商品的知識來源,同時也轉化成為士商階層休閑購物 的知識。此章又以明清徽州的中小商人為例,分析他們的蒐藏 品與消費模式,以說明男性主流的消費文化也是士、商階層共 享的消費文化。而城市空間是建構上述男性特質的消費文化時 所不可或缺的要件。 透過上述各章的分析與討論,在結論裡筆者將進一步地探 討休閑消費空間的多層意義,以說明消費作為城市發展的動 力,對城市的空間結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並且討論與本書有 關的另外兩個議題,一是關於休閑消費空間的定位問題,一是 關於鄉紳城居化的原因。最後從上述的研究成果中,嘗試與中 國城市史的問題對話,回答明清時期的城市性格為何?城鄉是 一體還是分離?